台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个人撑起上海蹴球,足下斯诺克不简单 [复制链接]

1#

9月8日晚,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将在河南郑州拉开大幕。此次上海代表团共派出名成员,参加9个大项的比赛。

其中,最小的运动员王思然只有14岁,她所参加的项目,即是被称为足下斯诺克的蹴球,也是古代蹴鞠运动中的一种。“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就对蹴球有过这样的描述。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

踢石球游戏经过挖掘整理后,在成为正式群众比赛的运动项目时,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为蹴球。

蹴球比赛在一块十米见方的平整土地上进行,参赛者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所蹴之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实心球,分为红蓝两色。因为竞赛规则类似台球,蹴球也被称为“用脚踢的斯诺克”。

参加本届大会蹴球项目的上海运动员。

上海现在就我们几个人

“上海现在还出来比赛的,大概就我们这几个了吧……”32岁的黎族姑娘胡春燕在环顾车内的同伴后,笑语中透出淡淡的无奈。

在参加了4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今年已经工作11年的黎族姑娘,应邀再次代表上海参加本届大会的蹴球项目,作为队内年龄最长的她,也担负着教练兼领队的角色,“我们教练这次因为有事,不能来带队了,我现在回去,还要参加晚上的教练联席会议。”

据了解,本次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蹴球项目在规则上又进行了修改,7日晚间的联席会议上通报了最新的规则。如同现代足球的每一次规则修改,鼓励进攻成为了修改规则的首要原则。

28岁的回族小伙叶琦参加了3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在他的眼里,虽然顶着足下斯诺克的光环,甚至有着一些高尔夫技巧的蹴球,正需要规则的改变,“就是为了让大家多得分,让比赛变得更有观赏性一些。”

在上海,仅回民中学系统开展过蹴球运动,参加本次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四名队员——胡春燕、王思然、叶琦、常宇均来自该校,“我们当年选择这个运动,就是纯粹因为兴趣班里,就这一个是带球字的,所以就选了这个。现在学校这个兴趣班已经没了,因为教练退休了。”

古老又不缺少现代感的蹴球

从赛地河南工业大学到驻地酒店,总共20多公里路程,为了更好地备战本次大赛,提前三天抵达的蹴球队,每天要在这条路上往返两次,勘查场地。摸清场地的走势,成了赛前备战的重中之重。

“侬看到伐,阿拉手上都有这个小本本,上面都是我们对几个场地走势的记录。”在外人看来颇为简单的蹴球,在深入了解后,就体会到场地和复杂规则带来的不同变化,甚至是戏剧性的反转。

对几个场地走势的记录

对几个场地走势的记录

胡春燕说这也是蹴球吸引他们这批爱好者的原因。

事实上,在10×10米的正方形场地内,战术与技术的运用,远非能用三言两语概括。

如何把球做到死球背后、不让对手得分,如何快速判断球路、预估对手可能的打法……这对蹴球运动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最简单的例子,脚法分正蹴和倒蹴,倒蹴就不适用于远距离击打。”

上海队在训练中

队伍终于有了传承

就全国蹴球的水平高低来讲,上海队多少有着一种陪太子读书的意味,就连队员们自己也打趣,“北京、河北那些强队一直调侃我们是来旅游的,他们平时搞邀请赛都不带我们玩。”

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蹴球队的队员没有目标,他们对自己也有着期许,“大家看低我们也好,我们可以轻松点,更利于发挥水平。”

一路上嘻嘻哈哈、专心和常宇研究LOL(英雄联盟)战术的叶琦,在谈到比赛时,运动员骨子里的那种劲道是藏不住的,“这一届,应该要拿个好的名次。”

在上一届拿到单项三等奖的常宇也给同伴打气到,“你行的,这次肯定能拿到名次,我们就差你了。”

“王思然,你最小,第一次比赛,最没包袱,想怎么踢就怎么踢,也能拿。”叶琦成功将包袱甩给了小师妹。

微微一笑,14岁的王思然用了最好的回应方式。

“她是我们的希望,去年底组队以后,她才开始接触蹴球,正式跟我们一起练,悟性很高,有传承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