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努力就能成功,这是老师或家长的善意谎言。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大学教育老师,她有一个在中科大工作的朋友,据她的朋友介绍,每年中科大新生入学后,学校都会偷偷给学生做一个测试,但不会告诉学生这个测试是干什么的,其实就是一个智商测试。
她的朋友对我的老师坦言: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测试数据,能进入科大的学生平均智商不低于,太低了进不去,太高了没有,远远超过这个数值,可能会去清北等学校。
那就是,高考赶考,坐在大学教室里,突然被老师告知:过去你的老师和家长说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努力,其实是骗你的,或者是真的不懂,或者是撒谎。你可以上网查一下美国历届总统的智商排名,都是公开的。
老师说,在中国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在美国他们更客观,是一考定终身,考智商水平。每个美国人一生中都要参加三次智商测试,分别是童年、青少年和成年。老师和家长通过测试水平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帮助他们。
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当时老师告诉我的信息有没有变化。但我不相信你努力就能成功。我相信选择大于努力。
漫画家蔡志忠认为,如何走一条适合你的道路,带领你走上职业的巅峰,你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才华和家庭背景,然后比别人早一步出发。比如,老虎伍兹十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锯了一根推杆,两岁的时候,他在美国最热门的现场秀上表演了一记10英尺的推杆,打出了一杆进洞。
我无法想象丁俊晖的父亲,如果完全不顾儿子的天赋和兴趣,直接进他的补习班搞奥数英语,今天的丁俊晖是什么样子。
丁俊晖8岁接触台球,10岁便轰出第一杆过百;16岁成为职业斯诺克选手,18岁获得第一个职业世界冠军。16年职业生涯,14个排名赛冠军。
这份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是一位父亲的决心和勇气,他把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副食店卖掉,改成了台球室;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全力支持丁俊晖到南方学习斯诺克。孩子的成功主要归功于父母。
中国父母的成功标准是如此相似。
在《少年说》节目中,有一个初一的女孩站在屋顶上,向父亲诉说自己的苦恼和苦闷,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小说,写了56本,加起来有30多万字,被愤怒的父亲撕了。
因为父亲担心她写小说,耽误学习。爸爸的理由是,她现在数学不好,应该多花时间补习,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
我相信,这位父亲的理解代表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考上好大学甚至名校才是人生正道,其他的都是异端。
我写了两篇文章讨论此事,网友留言反应热烈,父亲工作不理智过度是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对女儿的喊话相信:别人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这句话的潜台词暴露了两个问题
/p>
勤能补拙,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成功来自努力。你缺少的是时间和精力。
我不相信勤奋能弥补我的不足,因为我也是一个数学很差的人,没有经验就没有发言权,我语文和英语都能轻松考到多分,可我就是数学不及格。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数学对我来说是一场噩梦——如此之多,以至于我现在每天都生活在压力之下,担心,晚上做梦,在数学考试中崩溃。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当时的认识是,考大学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如今,有不少年轻人在熟食、保养技术、化妆技巧、还有几家婚纱摄影分店的老板,以前都是那种学不会的孩子。现在问我父母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上大学?他们都在摇头。他们还会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在前。
园丁与木匠正版包邮天生学习家正面管教高手父母的教养观打破育儿困境儿童家庭教养育淘宝月销量旗舰店¥34.9¥69.9购买
有人问丁俊晖,人说青春无悔,这完全被台球占据的青春,你还觉得没有遗憾吗?丁俊晖回答说:如果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一路走下来确实挺悲惨的,但是我一直在打自己喜欢打的东西,我肯定不会后悔,我只做这一件事情,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家长应该清醒,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上真的没有天赋。然后在他们身上找到其他的闪光点。古语有云:一物精致,可歌可泣。孩子有一种天赋或一种兴趣就够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做到极致,其他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上学接受通识教育,这是基础,不能取得满分,那又怎样?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对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说:你必须找到你所热爱的东西,因为爱是你所有事业的前提。爱情往往发生在你擅长和天赋异禀的地方,只要你在那片土地上深耕细作,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父母,是相信努力就能成功的虎妈。
他们不看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不看孩子的性格气质,不看他们的智力结构。闭门造车,一意孤行,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的意志。用梦想绑架孩子的梦想,驱逐、催促孩子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奔跑。用他们过去30年的人生经验,推测未来30年的教育成就。
父母相信努力就能成功,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长大,往往要被父母压榨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所谓课程,他们不仅做不了自己,还被榨干了梦想和快乐。
比幸福被剥夺更可怕的是,这些孩子可能面临严重的心理隐疾,因为他们会被鸡汤洗脑,相信父母,我不够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但我明明努力了还是没有做好,那可能是我的努力是低效的伪努力。
这样的自我归因会让他们陷入无尽的焦虑和自责。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自我效能感也很差,学习和做事的效率也很低。
父母相信什么,就应该为孩子示范什么。
正如一句英国谚语所说:三代出贵族。教育孩子也是一场家庭接力赛。孩子能取得多大的成就,70%的因素在于家长的努力和付出。
以孩子的智商为例,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另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樊登推荐父母的语言万词汇塑造学习型大脑亲子沟通家庭教育儿书籍淘宝¥65.88¥购买
《父母的语言:万字打造更强大的学习大脑》一书用调查数据揭示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为何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时听到的话比高学历、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少得多。
《父母的语言》一书明确告诉我们,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孩子早年能听到的词汇量和早年的语言环境,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差距。
人类的脑细胞数量大致相同,但连接它们的突触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突触越多,大脑工作速度越快,人就越聪明。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听到的话越多,大脑接受的刺激就越多,产生的新突触也就越多。
因此,经常在父母陪伴下读书、玩耍、游戏的孩子,要比经常被父母忽视或直接投入手机游戏的孩子更聪明。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大脑发育的角度,也可以解释。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为孩子的成长发展付出过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赚钱,满足孩子的物质营养,挤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陪孩子聊天、玩耍。陪孩子听音乐、读绘本,为孩子的聪明大脑打下基础。
如果家长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如果家长相信勤奋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要用嘴讲道理,不妨亲自向孩子示范自己是如何通过努力和勤奋获得成功的。事实胜于雄辩,事例胜于雄辩。
我特别欣赏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句话:作为父亲,在女儿上小学、中学的十二年里,我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要打鸡血就先给自己打,其他的只会鸡宝宝,如果自己觉得那条路是对的,不妨自己先走着看。世界上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件事,就是孩子是看着你长大的,而不仅仅是看着他们长大的。
关于中国孩子的教育,尹烨说得很形象:大家都特别喜欢下蛋,然后讲这个蛋,你要记着,我上一代做母鸡我就算了,下一代你要变凤凰。他忘了他必须先成为凤凰。
香港歌手、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讲师陈美玲,能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因为她先做到了,这也许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你是孩子骄傲的父母,孩子以你为荣,你自然会为人师表,还怕孩子不会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