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为市场的宠儿,长租公寓为何还是非主流 [复制链接]

1#

我离开学校之后,回到了当时还不是二线城市的海口,开始了四处找房租房的艰苦之旅,但是我有个同学,想去北京发展,在去北京之前,就在手机APP上看好了房子,交了租金,就等着入住了,当时我的感受是:还有这种操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注意到长租公寓正在慢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高速发展期

长租公寓是近几年来才频频被热议的一个产业,而且带有很强的互联网属性,这是因为它主要是以互联网平台来开疆拓土。事实上,长租公寓在我国已有一段历史了,早在90年代的中后期,由于很多外企高管在上海长期居住,便诞生了一批高级酒店式公寓,这是长租公寓在我国的第一次亮相。

直到年,由于我国分房制度的结束,房产进入市场化,很多个人将手中的大量房源进行租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再经过系统化和营运标准化之后,“长租公寓”就这么正式诞生了。

但是连锁型的品牌长租公寓要到年才出现,并且在数量上开始出现剧增,比如之前的晟曜行,拥有近50个社区服务中心,。连锁型长租公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租房业态,也因此逐渐吸引了不少资本和地产商的注意。

自年起,长租公寓迎来了爆发期,这期间诞生了一批长租公寓企业,如蘑菇公寓、优客逸家、YOU+公寓、青客公寓、魔方公寓等,尤其年11月,雷军在广州的YOU+公寓投资了一亿元,更加把长租公寓推向了市场的风口之上。

之后,便是长租公寓的蓬勃发展期,房间数量一路飙升,年就开始布局的自如,到年10月,运营的房间数量已经达到了万间,地产大鳄万科在年底达到了20.87万间,年底开始入场的碧桂园,更是扬言要在三年内达到一百万间,保利作为公寓界的老兵,提出的目标比较保守,但也计划3年30万间。长租公寓的规模越来越大,进场的博弈者也一个比一个有豪气,这个领域似乎迎来了黄金时代。

长租公寓为何这么火?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就火起来的市场,长租公寓能有现在这么红火的场面,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房价过高,人们安居难度变大。这些年来,我国房价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嗖嗖地往上涨,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资上涨的速度,涨得人们怨声载道。可尽管如此,居住仍然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买是暂时买不起了,那就租吧。

一直以来,城中村民房和零散的社区房东都是租房市场上的主力军,长租公寓是新兴的租房类型,前者主要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收入较低的那些,后者则以大学生和白领为目标客户,不管前者后者,都属于暂时无力买房的群体,并且数量极其庞大,如此一来,新兴的长租公寓能分得一杯羹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一手房房东需要这种模式。一手房房东,手里握有自己的房源,并且数量不少,那为什么不自己经营,而要交给长租公寓这些托管机构呢?其实正是因为房源数量多,房东才管不过来的,从装修到租出去,这期间的过程颇有些繁杂,租出去后还要进行各方面的管理,有客时要服务客户,无客时又要担心房子长期空置的问题,而且碰到破坏力大的租客,房屋有损毁了,那也是相当糟心的。

于是,房东也想要找机构来托管,把房子交给那些专业的机构,从装修到收租,这一系列的流程自己都不用参与,不用劳心劳力的,坐等拿钱就行。正是基于此,托管机构才能这么容易就在市场上大量拿房源,形成长租公寓的大规模。

其三,地产商谋求转型。我们注意到,市场上的长租公寓有很多是地产商自己做的,至少地产商TOP10里面大部分都在做自己的长租公寓,而且他们也不是全部在市场上拿房源,而是直接用自己开发的项目中的部分库存来做,既消化了库存,又实现了转型。

地产商为什么要放着楼市大蛋糕不吃,而要挤入长租公寓这个新兴的市场呢?事情起因于高房价。随着房价越来越高,政府也看不下去了,相继出台了不少的限购政策,自年以来,国家释放了“房住不炒”的信号,年中央又提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房地产要向“住有所居”回归,在这种大环境下,楼市的火渐渐得到了控制,而房子,也不是那么好卖了,转型也成了大多数地产商的必然选择。

其四,资本逐利。长租公寓这个市场无疑是很大的,有多大呢?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相关统计,年我国的租赁市场成交总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租赁人口接近1.6亿,预计到了年,租金成交总额将会达到2万亿元,租赁人口会达到2亿,而到了年,租金成交总额有望达到3.2万亿元,租赁人口达到2.5亿。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这个市场的规模是极其恐怖的,数万亿的市场,足以令各大资本疯狂,融资,便是不可避免的。年1月16日,分散式长租公寓龙头自如完成了40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2月26日,蛋壳公寓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几乎是同时刻,杭州鼎寓获得千万融资,资本大鳄对长租公寓的青睐可见一斑。

有市场的需求,有资本的助力,有大公司的布局,长租公寓应该如它的规模一样,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完全替代传统的租房模式,横扫城中村那些民租房才对,然而,事实上长租公寓的影响力远没有那么大。

经营上的误区

长租公寓现在的名声不怎么好,甚至某些社交平台上对长租公寓是一片吐槽,这个新兴的市场能落得现在的局面,我觉得至少经营上是有些误区的。

一、过于注重交通最优原则。我们知道,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地价越高,而长租公寓为了突出交通方便这个优点,往往会选择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拿房源,这样一来,前期的成本就会非常高,但是羊毛出现在羊身上,最后还得让租客来承担成本。

其实,在共享单车已经愈发普及的情况下,如果长租公寓离交通站点稍微远一点,只要价格能降下来,租客不见得就会拒绝。长租公寓做的是年轻人的生意,对这类人来说,租金低很多时候远比交通好更重要。

二、只做高大上产品,只做白领、大学生的生意。比如YOU+国际青年社区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了“三不租”的规定:45岁以上不租,带孩子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三不租”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很高大上,但其实,这已经把大多数租客给排除在外了,玩逼格的代价是租客群体太有限。

除了一些严苛规定,长租公寓还只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只做白领、刚毕业大学生生意,连海南省会新兴二线城市的海口都很少有长租公寓。这样一来,可布局的市场范围被限定了,连客源都被固定在一个圈内,这也就是为什么长租公寓玩得这么嗨,却始终没有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跟传统租赁方式比起来,传统的租赁市场更加稳定,就是因为门槛低,对租客友好度高,分布广,所以没受到长租公寓的冲击。

三、沉迷于讲情怀,玩社交,脱离“住”的实质。公共空间似乎是长租公寓的一种标配,很多公寓宁愿缩小住房面积,也要省出空间来搞公共区域。公共区域的设置也大抵相同,如龙湖冠寓,拥有-㎡的公共区域,配备了台球桌、健身房、餐厨区,如万科泊寓设置了观影区、咖啡吧等,试图将租客从房间里引出来,让租客把时间更多地放在公共区域的社交上。

然而,长租公寓的本质是住,租客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来还有多少人有精力去融入特意打造的社群文化呢?社交玩得这么时尚,成本只会更高,并且不是所有租客都会喜欢这种配套、这种社交属性,有知乎网友就指出,“愿意为这种氛围买单的仍旧是少数。”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你需不需要,成本都平摊在你身上了,公共设施管理费和服务费每月叠加,那也是不小的费用。

四、房间小,又过于注重配套,直接抬高了租金。长租公寓为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基本上都是以小户型为主的,甚至有些小到不到十个平方,而长租公寓又有一个通病,拼命在装修布置上做文章。装修上细分为北欧、日系、宜家风等等,除了床,还要有沙发、书桌、茶几以及各种装饰物等,家具太多,不仅会占用本来就不大的空间,维护起来成本还大,关键是生活上需要的冰箱和厨房,居然都是公用的,这得多闹心,租客的钱花得也不值。

传统的租赁市场里,房屋布置都比较简单,最常见的就是床和一些家电,简单有简单的好处,一来前期装修和配套成本低,也好维护管理,二来,不是所有租客都需要那么多的家具家电的,住,是租房的本质需求,既然长租公寓做的是年轻人的生意,那就要知道,年轻人租房是因为钱不多才租房,因此,装修配套上不那么豪华,尽可能地降低租金,对年轻人而言更有实际意义。

五、服务水平跟不上或者过度服务。这一点是网上被吐槽最多的,很多长租公寓在服务这块做得极其细致,比如行业龙头之一的自如,做到了每间房子里有几个插座,插座在哪里,插座的型号是什么都知道,这样换插座的时候确实很方便。

但这毕竟只是少数。泊寓就在网上被吐槽管理员无作为,不解决租客反应的问题,魔方公寓也被人吐槽“管家服务”过度服务,擅自开门给租客打扫卫生等,这些情况并不少见。其实租客租的是省心,如果强调了服务功能,能做好那就皆大欢喜,可做不好的话,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说了那么多,归根到底,长租公寓还是租金太高了,在一二线城市,三四千是平常、四五千不奇怪的月租金,年轻的租客们能够安然接受的并不多,咬咬牙租了居然还住得不爽,那不退租还留着过年啊?

长租公寓并不“长”

目前的长租公寓仍然是以白领、毕业大学生为主要客户群体,这也就决定了,所谓的长租公寓,其实并不长。这两类租客里,绝大多数人是出于暂时买不起房的无奈才选择了租房,买房的念头不会消逝,再加上年轻人工作变动大,短期内不一定会定居某个城市,而且过高的租金对年轻人压力也大,因此,长租公寓的租客流动性是很大的。

对运营商来说,这是一笔细水长流的买卖,但是对租客来说,这只是暂时的栖居,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房子,租来的房子再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小窝,更何况长租公寓还没有那么好呢。

跟传统的租赁市场比起来,长租公寓更时尚、更方便,但它狭窄的客户群体和不成熟的服务,尤其是极其高的租金,也注定了是很难冲击到传统租赁市场的,短时间内只能当个市场“非主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