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革命者故事细节经
TUhjnbcbe - 2023/3/12 10:13:00
什么食物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0802/4439552.html

建*百年献礼影片《革命者》正在热映,目前,该片的票房突破了1亿元,豆瓣评分高达7.5分。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李大钊形象,主创们采用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大的历史事件上,影片基本做到了百分百的还原,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主创们充分发挥艺术性的想象,在尊重人物性格和当时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做了合理化的描摹。

李大钊墓碑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年,在李大钊三个孩子的注目下,李大钊深埋地下的墓碑重见天日,墓碑上的字重新描红,被大雨洗刷的红色颜料从墓碑流下,为影片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监制管虎这样说道。

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阀绞杀后,由于时局混乱,李大钊的灵柩在宣武门外妙光阁一放就是六年,直到年4月23日,才被安葬在了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

《革命者》中重见天日的这块墓碑,是当时北京地下*组织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在安葬李大钊时送来的。“这块墓碑是由一辆骡车拉来的,车夫送到以后什么也没说,就把骡车赶走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文中这样写道。

据李大钊生平事迹专题展文字资料显示:这块碑为艾叶青石质,高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首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碑的正面竖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背面刻有碑文。

李大钊家属再三考虑,认为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北平,公然将这块墓碑竖立在李大钊的墓前,可能会殃及灵柩安全,最终决定暂时将此墓碑随灵柩一同埋入墓地,待条件允许时,再重见天日。

监制管虎表示,由于没有留下当年的影像,一开始主创们希望拍摄纪录片风格的片段,来记录李大钊墓碑重见天日的那一刻,但后来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方式,将整个过程用剧情片的风格拍摄下来。

完全还原陈独秀散发传单的场景

《革命者》中有一场陈独秀站在新世界游乐场的五楼上向游客抛撒传单的戏,这场戏在之前的很多影视作品都出现过。

这场戏的真实历史是:年6月11日晚8时,陈独秀出现在当时北平南城的新世界游乐场。他身穿西服、头戴白帽,西服兜内装得很满,手里提着一个方包,包内装有印刷物品数百张。当晚,陈独秀与胡适、高一涵等安徽同乡相聚后,到了晚上10时,陈独秀来到五层屋顶花园开始散发传单,随后被捕。

导演徐展雄表示,《革命者》中的陈独秀,不但穿着打扮上都是严格按照当年的文字记载来拍,就是影片中出现的哈哈镜和台球厅,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考证来拍的。”

一比一还原“”号绞刑架

《革命者》中的高潮戏是李大钊视死如归走上绞刑架的过程,当年这具绞杀李大钊的绞刑架,如今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被命名为“”号。

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时,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冶秋,心心念念一定要找回它,最后果然找到了,被编为“号”。

《革命者》剧组采用了1:1还原法,将这具绞刑架复制。导演徐展雄这样解释用意,“这架刑具,是李大钊牺牲的见证者,没有这场牺牲,换不来我们以后的胜利,也没有后来的新中国,我们现在享受的所有美好生活,都是用革命者们的牺牲换来的。”

李大钊就义前未戴眼镜

电影《革命者》中,李大钊在就义前被剃了光头。徐展雄说,这应是影视作品中第一次真正还原了李大钊被行刑时的形象。李大钊存世的最后一张照片,由当时一名记者拍摄于行刑前,照片上的李大钊被剃光头且未戴眼镜。因此,《革命者》中就设计了剃头、采访和摘眼镜等情节,跟历史真实高度贴合。

李大钊就义前照片

《革命者》剧组走进北京大学跟学子们交流时,《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也来观看电影,他在映后表示,自己对影片中李大钊先生家的一架钢琴印象深刻。这架钢琴,很好地展现了李大钊性格的一个侧面。

此外,影片结尾处,革命者们齐声高喊的入*誓词,是年10月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也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共产*最早的入*誓词。后来的入*誓词经历了数次变化,但不变的是“永不叛*”的忠诚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初心。

庆子和阿晨都是提炼的角色

在“大事不虚”之外,《革命者》的主创们也尽情发挥艺术的想象,在一些细节和角色的设计上进行了合理大胆的推测,让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导演徐展雄说,影片中的阿晨和庆子两个角色,就是我们提炼出来的典型角色。“庆子是一个典型,我们想塑造一个在李大钊的引领下,从一个无知小孩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员的普通人,通过他的视角,去看李大钊是怎么样一个人。”

李大钊完全可以让庆子营救自己出去,但他拒绝了,“就史实层面来说,当时也有很多人试图要营救李大钊,他是有机会的,但他选择不走,选择直面鲜血和死亡。没有一场革命不是用鲜血换来的。在李大钊看来,如果鲜血能够换来革命的胜利,他愿意去死,这是值得的。这正是李大钊的伟大之处。”

报童阿晨是另一个合理想象的角色,他们代表的是来自底层的劳苦大众。

片中还有诗意化的想象。有一场戏,李大钊扮成农夫,驾着一辆骡车把陈独秀护送出京。两人在漫天飞雪中一路哼着歌,充满了诗意。在导演徐展雄看来,李大钊和那个时代的革命志士们,身上都有一份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凭着这股豪情和热血,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金跃

编辑金力维

流程编辑吴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革命者故事细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