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流行文化的本质,一直以来,「反叛」都是亚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边缘的文化形式,亚文化不仅是对于现存秩序的否定与背离,也是对于主流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但不可置否的是,亚文化并不一定是错误或落后的表现,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外界因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装置艺术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作为与主流文化抗争的产物,凭借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一反常规的表现形式,亚文化博得了青年群体的青睐,而这也使得他们可以站在与主流文化相悖的角度,去看待和揭露社会。再者,充满反叛意识的年轻群体会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的形式,来抵制主流审美,对于身处在该文化氛围当中,成长起来的人们而言,这些亚文化群体的内容和穿搭方式,必定会成为他们心中难以抹去的一段记忆,进而成为时尚设计师们的灵感缪斯。
多媒体视觉艺术作品——《瞬息城》
作为其中的一类,俱乐部文化虽然并没有像TheTeds或PUNK那般有名,但却依旧能够深深的影响着音乐和时尚的进程。俱乐部文化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大陆和英国,当时的绅士俱乐部源于英国上层社会的一种民间社交场所,它们往往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这种俱乐部的内部陈设十分考究,会设有书房、图书馆、茶室、餐厅和娱乐室等内容。除了定期组织相应的社交活动外,俱乐部还会向会员提供餐饮、银行保险,以及洽谈等各种服务。在英国传统的认知当中,一个人能够拥有多少知名俱乐部的会员资格,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一种体现。
新裤子庞宽《两室一厅》
时间推移,伴随着Rave(锐舞)文化的盛行和融入,俱乐部文化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首先,锐舞群体的加入,在服装的选择上有了更为鲜明的特征,为了更好的区别于大众,这些锐舞参与者们会穿着带有一定「暗号」性质的服装,这点尤其体现在颜色的选择方面。其次,因为锐舞文化的关联,年轻人对于音乐的选择,会更加偏向于舞蹈方面的需求,因此,电子音乐成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而这也是俱乐部文化至今依旧能够对音乐和时尚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装置艺术作品——《无序中的有序》
此番,为了能够让各位读者对俱乐部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SIZE潮流生活》有幸邀请到四位与俱乐部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人和艺术家,一同聆听他们讲述自己和俱乐部的故事,当中内容,我们会分成四期,依次呈现给大家。
视觉艺术家
三青
您好,请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
大家好,我是三青,从事视觉相关的工作,诸如:影像、VJ、灯光、计算机视觉这些,现在也在北京的电子乐俱乐部「ZhaoDai」做驻场VJ。我的工作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也非常喜欢能够与大自然「亲近」的相关活动,像野营、徒步、在海里游泳这些,尤其是结束一项周期非常久的工作之后,因为大自然能够让自己很快地充满能量。
装置艺术作品——《只插电》
您是在怎样的一种契机下,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但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小时候看潮流杂志上面那些非常时尚的衣服或者其它一些好玩的东西就觉得那是艺术,然后自己就会拿自己的零用钱去买布料,最后做出来一件「衣服」。
真正开始做艺术相关的事情是上了大学之后,我专业是英语,读了一年,瞒着我爸就不去上课了,跟当时的朋友学平面设计,开了一家有些设计元素的台球厅,自学做手工皮具,后来又去景德镇学习陶艺,再后来就是认识了我的计算机视觉老师盛洁gogoj,教了我一些关于VJ和计算计视觉的相关知识,我就一直做到现在。所以说可能还真是因为「潮流杂志」让我意识到了对艺术的喜欢,而后自己做了那些尝试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其实是视觉艺术。
装置艺术作品——《light轻》
您曾学习过平面设计、手工皮艺和陶艺,您觉得这些学习历程,对您对于艺术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有一个最大的影响是帮助我找到了在艺术上更准确的追求方向。平面设计、手工皮艺和陶艺所涉及到的技艺是完全不一样的,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以前一直觉得艺术是抽象的,后来发现艺术是可以体验并且形象的。近几年因为做计算机视觉的缘故,我觉得艺术也可以是科学的。
多媒体视觉艺术作品——《吹万》
您如何定义自己眼中的艺术?
美,有表达,精确
先锋话剧——《求仙学道》
您觉得艺术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多了许多乐趣,诸如创作的乐趣,把一个概念或者想法通过不同的媒介以及形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十分有乐趣的一件事情。艺术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渠道,记得有一会看一个展览,看的过程中我就开始哭,哭了好久,可能也是当时状态不好,但自己就是一直憋着,直到面对一件艺术作品,轻而易举地就「被打败了」。
艺术家通常会将作品视为向外界发声的载体,您想通过作品向大众传达怎样的一种心声或是态度?
由于我工作的关系,我身边有许多同性恋、酷儿和跨性别者,他/她们都是我的朋友,因为我一直在做的主题是关于生命,所以他/她们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很大启发。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逐渐让大众意识到生命本就存在的多彩。另外就是我希望大众可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