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微粒社会在碎片化知识爆炸的大数据时代
TUhjnbcbe - 2023/8/13 21:15:00

《微粒社会》一书中提到了三大革命:差异革命、智能革命、控制革命。

革命在封建社会多数是改朝换代,在近代则更多的是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在这种深刻的质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受其影响最深的可能则是社会范式的变革,所以作者很忧心的提出: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原本的法律。

微粒化国家

正如文中不无担忧的写道:迄今为止的社会就像是由台球构成的。我们的制度是根据台球的大小和特性而定。而现在台球由铅丸替代,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性结构与之适应,否则大量的铅丸将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我们面临的是解析和解体:技术的解析和社会的解体。

当真的到了那一天,人与机器达到完美合作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虽然机器没有生命,但若是机器的伦理性应该如何解决?

这样的伦理性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在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案例,索性再重说一次:

假设你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沿着轨道疾驰而来。在前方,你看见五个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轨道上。你试着停下来,可是你不能,因为刹车失灵了。如果你冲向这五个工人的话,他们将全部被撞死。

突然,你注意到右边有一条岔道,那条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不过只有一个。你意识到,你可以将有轨电车拐向那条岔道,撞死这个工人,而挽救那五个工人。

你应该怎么做呢?

面对这样一个矛盾的伦理道理,无论哪一种答案都无法自圆其说,同样美国的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也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瑞恩是人,那么拯救他的那些大兵是不是人呢?用多少个士兵的性命换取瑞恩的性命才叫值得?面对这样的难题,最后电影的解决方法则是大家一起来打一场保卫战,只不过瑞恩运气好了点,这次没有战死沙场。

影片以一场小型的战争来解决这个可能的疑问,让战争的残酷掩盖了这种伦理性的提问。

面对这个电车难题,在这场伦理判断中,人处于很纠结的境地,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场景,自动驾驶已经不陌生了,车辆自动驾驶过程中,若是刹车突然失灵了,同样遇到正在行驶的一条道上有五个人在前面,另一条岔道上有一个人在前面,这辆车应该基于什么样的规则如何判断,是直接撞死五个人还是换条道撞死一个呢?

程序是由人来设定的,但是哪一种设定为最正确的呢?我们如何制定明确的规则并指导机器呢?正如作者感叹的:我在此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规则长什么样,而是达成一个决定需要经由怎样的制度之路。

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自动驾驶车会产生的问题,而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问题,如何解决,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

数据到底是谁的数据?数据是无用的东西还是值钱的东西?

虽然我们并没有生存在黑客帝国中,但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自成一个小程序并且天天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你的行踪,你的购物习惯,你的工作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大量的数据,

正如作者文中写到的:大量的数据创造出了一个数据保护还未做好准备的世界,这个世界对数据保护而言,过分苛求了。

数据到底是如何被应用的,貌似是隐藏的,其实很多人知道也是透明的,当你开始购买新的房屋时,你就会发现,从此以后那些从来不会给你来电话的人找上门了,装修的、卖瓷砖的、卖家具的,你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并没有穿上多少衣服,而许多热心的人总想着把自己的新衣卖给你。

购买新房这一条数据在个人看来可没有多大用,但是在商家的眼中,这是一条有用的数据,可能带来潜在商机的数据,但是谁把你的数据给了他们的,你知道是谁吗?也许隐约知道,但对此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你找不到谁应该会为此负责,透明或是隐藏,知道却无从跟踪。

微粒化对制度发起了挑战,而在此挑战过程中国家的微粒化是作者试图解析的,只不过这样的解析也很矛盾,毕竟对于数据的利用,国家要从立法层面来规范,同时正如作者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于全地区的监视一样,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这样的感叹在现实中貌似有了原型,美国的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门事件正是国家在面对微粒化社会进行了一种社会数据监控,如今事件早已经平息,但是留给人类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

微粒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面对微粒社会中数据化问题,我们要如何重塑自我。

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在微粒社会中,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通向答案的道路将会是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冒险。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4个新的自我形象的构想,对应的则是:分散的人、非理性的人、游戏的人、可以移情的人。但是哪一个才是重塑的自我呢,可能都是,可能都不是,提出问题有时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所以才会我思故我在,只有在不停止的思考中,才有可能找到通向真理的道路,只不过这条道路并不那么好走。

我们是属于旧时代的人还是新型人类呢?在这个世界中,人是一个分散的存在,分散在许多事物、状态、感觉上。不只人的思想是分散的,在一定程度上整个存在也是分散的。

以前一个知道地心说可能也不起,而知道日心说的估计会自我感觉更也不起,知道如何从一个大陆跑到别一个大陆更是著名的探险家,但是当今,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这些都不是问题,知识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的从网络上获取,想要从一地到另一个地方,只要设备的电力足够,无论是走路还是汽车飞机,都可以准确的把人送到精确的地点,每一个貌似都成为了新型人类,成为了不是百科全书的百科人。

但是危险是不是也同样伴随,到底谁才是中心?是我思故我在的这个‘我’是中心,还是如同我们曾经认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实只是银河系偏远的一角,而银河系更是和宇宙的中心扯不上任何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可有可无的沙子吧。所以作者不无提醒道:或许我们会像在拉斯韦加斯的*客一样迷失自我,再也无法认清我们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要迷失在何方?作者倒是指出了两点:文字和游戏。

活字印刷让知识的传播变得快捷和便宜,但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活字印刷术把社会推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并且强迫它重新描述基础概念和人类形象。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古腾堡的发明在今天又重新重要了起来: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媒体灾难。

如今一份报纸的知识量估计是上个世界一个人一生的知识量,而这样的知识量如今是以指数级进行增长,光中国出版的图书种类就达到50万,新书超过25万种,而这是正规出版,还不包括网络的知识生产量,一个人穷其一生估计都看不完当今社会一天的知识生产数量。

新知识、新概念不断的刷新着人类的认知,每天读本书的速度已经够慢的了,这也是为什么哪些号称可以帮你每天读本书或是听本书的干货那么受欢迎了,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不每天读本书都以为自己快被时代淘汰了。

除了书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宏伟的东西等着人类,每天有近5亿人至少要花1个小时在游戏上,电影《头号玩家》中,人类的大部分时候已经虚拟化,若是人类还需要食物的摄取之外,游戏基本上代替了人生的其他事项,当然最后胜利的头号玩家强制性的每周停机两天,让人类学会回归现实,否则人类不是被动的走入黑客帝国,而是主动要求进入黑客帝国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好像才是生活的全部,若是如此尼奥们的反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所在了。

本书作者对于游戏持积极的观点,认为游戏会塑造我们,帮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这样说貌似太过于乐观。

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当我们积极的寻找自我时,也许文字和游戏能够帮助我们,但是若是我们失去了自我为中心时,会不会迷失在文字和游戏的海洋里呢?也许天知道。

对于微粒人,本书的观点依旧是积极的:微粒人看起来相当复杂,抗压性极强,而且很有趣。他身上的诸多矛盾也是必要的,有了这些矛盾他才能跟得上社会的脚步。

在我看来,在微粒社会下成为一个微粒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这样的状态中,真正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也许是要验证笛卡尔那句:我思故我在。

微粒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自己迷失在微粒形态中而失其本色。

关联阅读:

《微粒社会》:微粒社会下的三大革命到来,我们成为微粒人

-----END-------

原创作品,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粒社会在碎片化知识爆炸的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