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7 18:07:00
“学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现在的孩子们整天与电脑手机电玩为伴,他们可能很难想象父辈们小时候平常都玩些什么?下面就来为大家说说三十年前让*孩子们上瘾的游戏。打“必石”(汉语音译,*少数民族称阿斯克,即羊拐,羊的后腿膝盖骨,猪牛也有)。不过*吃羊多,孩子们只喜欢羊的。具体玩法是两个孩子各拿一个羊膝骨,然后把两个羊骨的侧面并排摆在地上,两个孩子先后在一定距离外把手中的羊骨用手指弹出碰地上的羊骨,碰到了,就可以赢对方的羊骨。如果两个孩子都打到了,那就以碰的距离远近定胜负。所以,那时每个男孩口袋里都装着几个羊骨,而且常备个最重最大的当头骰(相当台球中的母球)。为了获胜,有男孩子想出把头骰打洞灌铅的法子,可这样会被伙伴所不耻。而女孩的玩法就温柔许多,她们把羊膝骨染成各种颜色,玩类似杂技中的抛接,没接到算输。打“牛”,类似陀螺的玩具。*孩子多用老解放车固定轮胎的螺栓烧红嵌入钢蛋做成,有条件还要在上面拧大螺帽,最好的是拧两个,俗称“毛电杆”“单螺丝”或“双螺丝”。也有找个钢管截断安个钢珠的。具体玩法和打陀螺类似,棍绳做成鞭子状就可以玩了。*冬天冷,打“牛”成了孩子最喜欢的户外活动,空地上浇块冰场,几个孩子就开打了。谁的“牛”把对方的碰翻就最牛。所以那时谁的父母是司机或在工厂工作都是孩子们羡慕的对象,因为这样的孩子总有各种废弃零件来加工自己的“牛”。打“嘎嘎”,“嘎嘎”用直径5公分长10公分的木棍两头削尖制成,打的工具是用木头制成类似板球拍形状。一个人用拍子把木棍打出去,前面几个孩子在一定距离外抢,谁抢到了就可以成为下一个打的人,没人抢到则可以继续打。这个游戏是冬天玩的,一则冬天穿的厚,“嘎嘎”打在身上不疼。二则冬天的棉帽可以用来接“嘎嘎”。当然这个游戏有危险性,被“嘎嘎”打中脸的事常有发生。伤得重的父母来找,大家迅速做鸟兽散。可没几天,裹着纱布又来玩了。其实,那时的孩子们在室内可玩的东西很少。小编以为,正因为这样,所以那时孩子们户外游戏多,动手游戏多、集体游戏多。打“必石”、打“牛”、打“嘎嘎”也常常上瘾,不到天黑不罢手。大家有玩过这样的游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