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买房问人借钱,先问谁借为好借钱的对象有没
TUhjnbcbe - 2024/4/6 15:04:00

有个终生都会遇到的话题,叫做借钱,每逢节假日,碰到的概率更高。

欧美契约精神更强一点,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条约,也更多,他们借钱更多是问银行借。当然,也有弊端,欧美人一辈子在还银行贷款,比如月入1万,工资才上卡,就8千去还了贷款。

在亚洲,家庭、家族、部落和宗族,内外部的规矩都比较多,论资排辈严重,但血缘关系更重,所以亲友之间借钱的事,比较常见。最简单的比方,中国这么多“伏弟魔”,大多就是姐姐“借钱”给弟弟了。

但是弟弟并不一定还钱,所以这个“借”字在中国到了高深莫测的地步。比方在上海,你去租房子,别人都说你是借房子,明明给租金为何又叫借呢?为了好听。

关于借钱我也写过不少文章,比如下面几篇。

《同事问我借钱,能不能借?》

《第一套房,首付款一般是怎么来的?》

《如何向亲戚借钱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谈判入门》

这个命题中,有很多道理。

曾经借过钱给你的人,下次一般还会借钱给你;曾经问你借钱的人,轮到你要他借钱帮助你的时候,没门,很容易被拒绝。

类比的例子就是帮助,互帮互助是常理,但真正你落难时,反而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继续帮你;而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一旦看到你,很可能先稳住你,然后私下举报你,通过其他人的手继续构陷你,或者落井下石,找人将你抓起来,等等。

这些在古往今来的无数历史故事中,已经反复甚至不分时代地上演过。所以,有人说人性经不起考验。

但大家不到没办法时,一般也不会轻易开口问人借钱,只是时代有艰难,或者自己正好不凑巧,你又生在亚太国家,成活成本也这么高,能借钱时当然可以借。尤其在房价飞速上涨的年份,第一套房的首付,一般是借的。

有人看到我说的这些,才恍然大悟。

实际上这里有个经典故事,年我做采购经理时,有次去宁波出差,我这次要带仨工程师去,一个负责项目,一个负责工艺,还有一个负责质量,这三位岁数都比我大1-3岁。人多,我就让供应商派车来接送我们。

哪知道,一上车,这三位就开始轮流报工资,这一幕我记忆犹新。

Oscar直接抱怨说:“Kenny你比我小一届,我才月薪7千,你比我还多了5百!”

Kenny立即不服气:“我好像岁数比你大吧,我年的,你78的吧?!”

Oscar没有答复,反而转过来问另外一个工程师:“Kevin,你工资多少?”

这位Kevin是上个月刚从昆山跳过来的,刚换的工作,但是Kevin反而劝住了这个工资话题:“不讲不讲了,找时间再谈论”,他示意指了指供应商的司机:“我们好歹还是白领,别被人家司机师傅取笑了去。”

实际上Kevin是不好意思报工资,他的工资更低,昆山三四千跳上海,也就谈到了五六千,更低,所以他打住了话题,不让说了。

不说更好,否则第四个报工资的就轮到我了。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三位工程师,工资加起来都比我低。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知道,在年的上海,还是有很多本科学历30岁出头的人,月薪不过万的。而且还跟我在同一家公司,中型外企!

我不但工资高,职位也是最高的,所以在路上我给他们安排了下这次出差各自的任务,并讲了些工作之外的事,比如学历、副业、出书、买房等。尤其买房,我也跟他们说了,“第一套房的首付款一般是借的”。

当天我记得晚上回到上海后,刚进入浦东路过一个新开的商业区,叫做“金桥国际商业广场”,我就让供应商的司机将我们放下来,让人家司机回宁波了。我准备请这仨工程师同事一起吃个饭,我自掏腰包,方便以后他们工作中配合我。饭后,我带他们逛了逛,我记得还去了个叫做“高点”的地方打了会保龄球和台球。

各自要回去时,都十年过去了,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来了,仨工程师其中两位身上都不足块钱,那时候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买房问人借钱,先问谁借为好借钱的对象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