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12课谋划致远人生一场台球王小弘说教
TUhjnbcbe - 2025/1/13 22:27:00

鞭辟入里的严谨逻辑训练,层层推进的审美思辨提升,这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议论文实战教程。

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在台球比赛中,两个选手轮流击球,一方只要持续进球,就一直拥有击球权,一旦失手,击球权就归对手。因此,台球高手除了谋求这一杆进球之外,还要谋划让击打后的母球停在合适的位置上,为下一杆做好准备。正因为总在用心谋划下一步,比赛中他们很少遇到难度很大的击球,于是频频进球,直至赢得胜利。

台球高手的经验告诉我们:步步合理谋划,方能行稳致远。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台球比赛中,谋划的确很重要

1题解逻辑:精准审题成功一半

台球比赛并不是一个特别大众化的比赛,所以这个材料对于有些同学来说,会感到陌生。我看到题目后,在班上问了一下关于台球比赛的知识,有近一半的同学只是听说过,不太清楚具体规则,其中有两个女同学根本不知台球为何物,也不能理解啥叫“母球”。全班只有接近20%的同学说熟悉台球比赛规则。

在考试时遇到陌生材料,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说是坏事儿,是因为没有相关的常识储备,如果材料中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就有可能看不懂,产生误解;说是好事儿,是因为没有相关经验的羁绊,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材料整体语意的逻辑分析中,也许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材料。

当然,如果从命题角度来说,选择这种特殊的小众的材料,应该是为了引导老师和同学不要在猜题下功夫,猜是猜不到的,不如把精力放在好好训练审美思辨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许效果适得其反,反而让一些功利至上者借机推销各种碎片知识,导致同学把大量时间耗在无聊、无用的知识存储上,也是说不定的。现在有些打着“大语文”旗号的课程,正在做这个事。歪嘴和尚故意把一本好经念歪了的事,真是时有发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特殊的小众的材料,因为与孩子的生活不交集,甚至也不会出现在孩子的常识储备里,需要现场完全基于材料进行分析,所以对材料的表述就要特别严谨。如果材料表述内在逻辑本身出现了紊乱,或者概念表达不准确,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烂题,那就把孩子害惨了。

这个题目材料的表述还是比较严谨的,但概念解释有些欠缺。下面来分析这个材料。

此题一如既往地由现象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先看结论,这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行。

步步合理谋划,方能行稳致远。这是在说“谋划”与“行稳致远”的关系。“方能”一词,说明“步步合理谋划”是“行稳致远”的条件和方法;“行稳”和“致远”有两层意思,结合前面的表述大略可以判断,这里的“行稳”是“致远”的条件:只有“行稳”,才能“致远”。所以整句逻辑是:步步合理谋划才能“行稳”,“行稳”才能“致远”。这很明显是两层逻辑关系,在写作的时候,必须对这两层分别进行逻辑架构,然后构建成一个整体逻辑,否则就不是“根据整体语意”了。

“步步合理谋划”是对“谋划”提出了两个要求。

“步步”就是要步骤清晰,一步一步来,有秩序,有条理,既要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也要注意谋划好眼前的每一步。

“合理”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词语。平时生活中各种所谓的合理,其实是有相对性的。在这个环境下的合理谋划,放在另一个环境里就不见得合理;过去的某个谋划在当时比较合理,但放在当下就不见得合理。另外,一个谋划是否合理,不能只看谋划过程的逻辑,还要看这个谋划实施的结果。即使在谋划过程中已经感觉是逻辑天衣无缝、考虑十分周详了,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大,在付诸实施后,却并不能获得成功,转眼就栽了跟头,既没有“行稳”,也没有“致远”,这样的谋划恐怕也不能说合理。

步步为营,科学合理,也是写这篇作文时需要为“谋划”建立的两层逻辑。

“行稳”和“致远”同样需要做精确分析。

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的七年级上册,学过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有一句“非宁静无以致远”,课本上对这个“致远”的注释是:达到远大目标。这样理解当然没什么问题,但这是用抽象解释抽象,放在“行稳致远”里,没多少说服力。达到目标的方式,也可以不“行稳”,跳跃式的前进,跨越式的发展,也不见得就达不到目标。虽然这并不驳斥“行稳致远”,却否定掉了“行稳”是“致远”的必要条件,使这两个词的组合有了点强拉硬拽的感觉。由此甚至可以推导出“行稳”未必能“致远”的结论,比如“行稳”导致速度慢,相对于快速而不太稳的前行,或许后一种更能“致远”,这就没法为“行稳致远”建立严谨逻辑了。

或者也可以认为这个“行稳”就是前一句中“步步”的意思。这两个词当然有承接关系,但不一样。“步步”是过程,“行稳”是结果,并不是“步步”了,就一定可以“行稳”,走一步跌一步的现象也是有的。所以,这两个词仅仅是承接关系,并不是推理关系。

何谓“行稳”,何谓“致远”,怎样的“行稳”才能“致远”,这是个多义性的问题。如何才能将“行稳致远”的意义给出一个稳定解释呢?

或许有同学认为,那就把“行稳”和“致远”当作并列关系吧,它们是“步步合理谋划”所达到的两个并列的结果,不行么?的确不行。这要来看前面现象表述的逻辑。这个现象表述总共有三句话。

①在台球比赛中,两个选手轮流击球,一方只要持续进球,就一直拥有击球权,一旦失手,击球权就归对手。这是介绍台球比赛的基本规则,为后面阐述“谋划”做必要的交待。也就是说,所谓“谋划”,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规则是“谋划”的依据。

在台球比赛中,只有一直拥有击球权,才有机会不停地进球;而拥有击球权的前提是,必须持续进球。进球和击球权是相依相存的,一个没了,另一个也就没了。所以,努力让每一个击球都能进,才能确保取得胜利。如果有一个球不能进,那就失去了击球权,让对手开始击球。如果对手一直进球,那么自己就再也没有机会击球了,这一场球赛也就输了。

这个规则使得选手必须要谋划自己的每一个击球,于是就有了第②句。

②因此,台球高手除了谋求这一杆进球之外,还要谋划让击打后的母球停在合适的位置上,为下一杆做好准备。这是说应该如何谋划,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谋划击球后母球停的位置;“两个基本点”就是,一要谋划如何将这一杆球打进,二要谋划下一杆要击哪一个球。这里的“母球”是一个专业词汇,没有接触过也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12课谋划致远人生一场台球王小弘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