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球大部分职业体育赛事一样,世界斯诺克巡回赛也因全球疫情被迫中断,每一位球员和球迷都在盼着赛事早日回归。事实上,这并不是职业斯诺克历史上的首次被迫停摆,就让斯诺克名记、解说评论员大卫·亨顿带领我们回顾那段历史……
文/大卫·亨顿(欧洲体育)
若没有乔·戴维斯,首届斯诺克世锦赛可能不会在年如期举行,而要晚上好多年。世锦赛没有来迟,还迎来了这项运动首位巨星的诞生,戴维斯的影响力之大,大到不经意间成了三十年后斯诺克衰落的一个因素。
不像今天的巡回赛标杆林立,乔·戴维斯在当年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像样的专业选手让他来观察、分析和学习,好在他父亲在切斯特菲尔德惠廷顿沼地的一家名为皇后酒店担任经理,那里有一张全尺寸的斯诺克球台。
戴维斯的成长阶段和斯诺克重合,他不谙世事,斯诺克也是一个新事物。当时最流行的台球运动是英式比利,他本人和弟弟弗雷德逐渐驾轻就熟,然而英式比利虽极具观赏性,但缺乏戏剧化的张力,比赛失衡就会变得过于单调乏味。
年,戴维斯在职业比利世界赛决赛输给汤姆·纽曼6,分,比赛中的各种技巧固然让观众看得很爽,但氛围就没有那种看好戏一般的热闹。戴维斯发觉这是斯诺克的一次机遇,当然,斯诺克作为台球家族的新贵也成就了戴维斯,双方互相成就,彼此声名远扬。其他人也试过跨界,但都收效甚微。
年,既是球员又是球房老板的汤姆·丹尼斯致信当时的台球管理机构,请求他们考虑办一项斯诺克的公开赛事,结果收获一顿冷嘲热讽,回信上写道:“斯诺克会精彩到流行起来,继而让比赛办得红红火火,再加个问号。”
两年后,在赛事推广商、球台制造商比尔·坎金的支持下,乔·戴维斯成功说服管理机构重新考虑,办起了10人参加的首届锦标赛事,选手报名费的一半用于购置冠军奖杯,这座奖杯一直被沿用至今天的世锦赛。
这届世锦赛的首场比赛始于年11月29日,第二年5月,戴维斯在英格兰伯明翰的坎金台球厅举行的决赛中以20比11击败汤姆·丹尼斯。当时业内最有话语权的媒体《台球人》,对这届比赛进行了“长达”四个自然段的报道。
世锦赛接着办下来了,虽然参赛的人少,但个个坚定不移。戴维斯从未开过车,结果年铁路业大罢工,导致他无法从诺丁汉前往凯特灵与汤姆·纽曼交手。此后戴维斯买了辆车,大致学了下怎么开就跑去打比赛了。
戴维斯不断地赢,声誉和名望随之而来。他几乎统治了斯诺克赛场长达20年,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稍有打断他的节奏。年,他赢得个人第14个世锦赛冠军,年赛事回归,他赢下个人第15个也是最后一个世锦赛冠军,随后“退役”。
事实证明,这是斯诺克陷入一段黑暗时期的开端。其实戴维斯只是从世锦赛中“退役”,还会去打其他的赛事,也会参加表演赛并在电视上露脸,仍是发展中的斯诺克运动里最响当当的人物,所以他的缺席就严重降低了世锦赛的含金量——就像《哈姆雷特》没有了王子的戏份。
这项赛事就不火了,一直僵持到年,已经没有赛事推广商愿意碰它,职业斯诺克赛事就此进入一段黑暗的休眠时期,持续到年。60年代是属于肯尼迪和披头士乐队的年代,精神生活丰富又时尚,斯诺克却疲软无力。毕竟它只是一个新鲜玩意,有流行的时候,就有过气的时候。
这段时期,对于那些生活回归原样的球员来说,非常艰难。弗雷德·戴维斯在兰迪德诺开了一家旅店,雷克斯·威廉姆斯在斯塔福德郡开了一家家庭式的印刷公司……球员们还在打表演赛,但生活不易,在黑白电视上,斯诺克几乎没有额外的曝光度,只有乔·戴维斯参加的比赛会播,亦或是在BBC的几场赛马节目之间垫播。
雷克斯·威廉姆斯在17岁时就是英格兰业余冠军了,当时他都30岁了,根本闲不下来。那本该是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一心将热爱保持下去了,因此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挑战赛的形式“复活”了世锦赛——这是一场单挑较量,对手是上届冠军约翰·普尔曼。
管理主体批准了这项赛事,时隔7年举办的首届世锦赛以普尔曼19比16击败弗雷德·戴维斯(年4月,10月雷克斯·威廉姆斯在另一场挑战赛中33比40不敌普尔曼)。年至年间,世锦赛以挑战赛形式举办了7场,冠军全部由普尔曼获得。
威廉姆斯认为球员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召集成立了一个球员联合会,后来这个组织就演变成当今的WPBSA(世界职业比利和斯诺克协会)。在威廉姆斯的努力下,斯诺克的知名度再度得以提升,球员们沐浴到新时代的阳光,虽然没那么稳定牢靠,但至少有了打比赛的机会,也把世锦赛找回来了。
年,世锦赛恢复了公开赛模式,彩色电视来得也正是时候,PotBlack节目得到了全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