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爸妈的视角、眼光,对孩子做出正面还是负面评价,对孩子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丁俊晖,如果他父母把打台球当成“玩物丧志”,那世界上会多一个平庸的学生,失去一个斯诺克的天才。
虽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天才也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比如莫扎特3岁就练琴了);但到了丁俊晖这种世界顶尖水平,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得有天赋。
为人父母的,要把孩子的天赋发掘出来,加以培养,而不是瞬间将其扼杀。
在孩子的幼年、童年,这种扼杀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多少人生经验,也没有太强的意志力去坚持,更多的是靠他人的评价,去判断自己做事的价值,并决定自己做不做、坚持不坚持。
一旦爸妈做出负面评价,他很容易相信父母、否定自己,丧失前进的动力。
而这种负面评价,可能就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仅此而已。你不必批评他,只需要身体语言,就足够动摇孩子的自信了。
做父母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生活等很多方面,你粗枝大叶,没什么问题——只要不涉及安全;但在孩子的学习、特长的发掘上,必须谨小慎微,一旦盲目下断语,就成了盖棺论定,封死孩子前进的路。
作家刘墉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有点多动症,家长让他学钢琴,他学起来三心二意,很不专心。
其实这很正常,多动症——或者说爱动的孩子,让他非常专心地练琴,是困难的。
他妈妈去请教一位特殊教育专家。专家和她聊了起来。
大概是问道,你觉得这孩子到底喜不喜欢钢琴啊?家长回忆起一件事情。
有一次,她和孩子外出时,听到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孩子被吸引住了,回到家就说,“我要弹这首曲子!”
“弹出来了吗?”专家兴致勃勃地问。
“弹是弹出来了,可是错了好几个音。”家长说。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专家问。
“还能怎么说?”家长疑惑地说道,“就说弹错了呗!”
专家的嘴巴都快盛得下鸭蛋了:唉,天才就是这么被家长扼杀的!
多么难能可贵!一首没学过的曲子,孩子听到,感了兴趣,回到家,居然能弹下来,了不起!
这说明,孩子不是不喜欢钢琴,只是没有培养好专注力,学琴的时候有点障碍。学得不好,不代表不爱学、不喜欢。
可是,家长的视角放在了什么地方呢?放在了他调皮、爱动上。孩子“一听就会”天才般的表演,家长的评价不是“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赞美,不是“你竟然听一遍就能弹出来”这样的客观评价,而是盯在了那几个弹错的音符上。
孩子进行这种即兴表演,他的内心,是十分激动、十分兴奋的;能完整地弹下来,对他来讲,不啻于完成了一次伟大工程,即便小有差错,内心也收获了极大的满足。
这个时候,家长兜头一盆冷水:你弹错了!
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他会想,我自己这么努力,都弹错了,可能钢琴真的不适合我,从此放弃钢琴。
有个钢琴家名叫余峻承,经常和郎朗同台演出。他之所以走上钢琴这条路,就是因为在2岁的时候,外出听到了一首简单的钢琴曲《玛丽有只小绵羊》,回到家,自己弹了出来,妈妈大加赞赏,并开始对他进行刻意培养,最终走上了钢琴表演之路。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9.8购买两岁的孩子,第一次弹这个曲子的时候,就全部正确吗?恐怕很难。
可能他弹错了1%,但妈妈看重的不是这1%,而是正确的99%。所以,他成功了,她也成功了。
要想孩子有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做一个成功的家长;要想做成功的家长,首先要用成功的眼光看问题。
盯着失败,盯着短处,永远不会成功。
#教育优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