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临艰巨学习任务时总会体现出惰性。
每天都要在所学的学科上花点时间。我是说,你每年天每天都要钻研它,除非是闰年。如果是闰年,那就钻研天吧!我并不要求你将每天的特定时间用于学习。我劝你做的,不过是永远不要将这件事搁置24小时不做,除非身体太难受、学起来就头疼,或者陷入某种危急时刻。除此之外,都要坚持做这件事,就像每日三餐要吃饭一样!
理想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将所学内容变成一种反思,或者某种与反思尽可能想象的东西。当然,自发而无意识的回忆、判断、感觉和行动也是学习的目标;因为只有接近这种状态时,学习才能得到巨大收益,即真正掌握知识带来的经济效果。对善于学习者来说,所有这些就像呼吸那样容易。
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要通过长期的强化学习。超过24小时不回头复习,显然会带来危害。有些知识消失了,有些联系削弱了,记忆链上的某个连接处断开了。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美国的公学制度有两个最严重的弱点:第一是周六和周日的假期,第二是漫长的暑假。学习中的这两个暂停阶段,几乎会完全破坏老师在整个星期或学期辛辛苦苦为学生打下的基础。每位老师都对此心知肚明。
如果一天不练,我会看出自己水平的区别。如果两天不练,批评家会看出我水平的差别。如果三天不练,观众会看出我水平的差别。
我相信,这一法则在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技能如帕德莱乌斯基的演奏中具有同样奇特的力量,在学习语言如掌握某种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中,也同样如此。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学语言最好要到说该语言的本地人当中,与他们一起生活。你总不能连续12个小时不张嘴说话,除非晚上睡觉的时间比这12小时还要长。出于同样原因,我们还能解释为什么在具有高度灵巧性的职业中,与业余爱好者相比(这更为显著),专业人员总能把很难做的事做得炉火纯青。专业人士必须通过严格的日常练习,每天都坚持表演特定技能,“拿出看家本领”,以此混碗饭吃。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他才能在水平上超过那些过得逍遥自在的对手。
长时间停止学习的害处,至少在学习某门课程的最初阶段十分明显,因为相对整个学习过程而言,在这一阶段你的进步最快。人在快接近目标时,进步总是最慢。
我们说,任何人都能学会玩时下流行的台球游戏,但是,只有天才才能对球桌下面那18英寸的限线把握得恰到好处。任何身手敏捷的年轻人都能在几周之内掌握网球入门知识,从而玩得特别开心,然而,没有哪个人好几年不练球,却能成为蒂尔登或科奇特那样的网球高手。说这些话时,我们都承认“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正确性。当然,如果学习某学科只是为了取乐,你就不必将我现在的劝告放在心上。然而,大部分学习者之所以学习,都是出于某种比取乐更强大的动力。对最优秀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以此谋生的专业人士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磨练让你的技艺炉火纯青。无论学习者身上具有什么潜质,除了练习,没有什么能使他发挥出最高水平。而练习必须一天也不间断,任何停歇都使你的水平退步。
摘自沃尔特.皮特金的《学习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