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你在什么?
有人说在埋头做题准备高考,有人说打游戏或追星。
清华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显示,最小的博士生年仅17岁,惊呆了很多人。
我们惊叹的是孩子年纪轻轻,就在学业上取得了超出很多同龄人的成就。
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这样的孩子?
我们都听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些显露出天赋和才华的孩子背后,都有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和特长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会带着迷茫成长,父母这样做,能尽早帮助孩子找到人生坐标,才能一路开挂。
01保护孩子的个性,顺应孩子的天赋发展
年,有朋友问胡可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回答说是误打误撞。
仔细想了一下回答说:“平等吧,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验吧,给他们最多可能的尝试;自由吧,自由是最好的纪律。”
在平等、体验、自由的成长环境中,一个孩子的天性能被充分接纳,优点也会被父母全然看见。
她有两个性格不同的儿子,大儿子喜欢安静地弹钢琴,小儿子喜欢做烧烤。
她发微博说:“人生爱好各不相同,或余音绕梁,或芳香四溢。”
两个儿子的不同,她都接受并且尊重,并不要求小儿子也成为优雅的钢琴王子。
教育大师卢梭说:
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我们教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
而如果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个性,就可能对孩子的天赋视而不见。
一位12岁男孩痴迷做饭,不喜欢看书,只喜欢研究菜谱。过去三年,厨艺见长,但成绩连年垫底,父母都会孩子感到着急。
不同于父母的焦虑,网友的反应是另一番积极的景象。
尊重孩子的个性,才是对孩子天赋和才华的最好保护。
专家曾指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分,但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才。”
按照孩子本来的个性去养育,而不是让他们朝着我们的期待发展。
02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他的每一个心愿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儿子马飞想去看航展,爸爸马皓文为了实现孩子的心愿,带着马飞逃课去看了航展。
即使当时,马飞提出的想成为航天员的梦想,完全不切实际。但爸爸还是相信儿子,并为他实现航天梦,创造了各种条件。
不管老师对儿子的评价如何,他都始终相信儿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是无可替代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对孩子需要的认同,将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强大的力量。”
今年7月,母亲李小芳陪儿子张仰喆到河边玩耍。儿子在土里发现一个蛋壳,告诉妈妈好像是恐龙蛋壳。
妈妈并没有觉得儿子在胡说,而是很认真地对待。儿子平时就喜欢研究恐龙,妈妈相信儿子的判断。
她联系到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最终确认挖出的11枚“石蛋”均为恐龙蛋化石。
有远见的父母总是善于鼓励、帮助孩子去实现梦想,哪怕这些梦想看似有些不可思议。
03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美国盖洛普民调结果显示:“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有20%的人被放对了位置”。
丁俊晖是享誉世界的“天才球童”,8岁开始练球,15岁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台球冠军,一战成名。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只是父亲丁文钧有个爱好是台球。
一次偶然的机会,8岁的丁俊晖替父亲打球并赢了对方。自此,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天赋,并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对台球的兴趣。
当儿子选择放弃学业,想专心打斯诺克拿世界冠军时,父亲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志气,就冲你这句话,我也要尽力的满足你的愿望。”
他甚至放弃了原本的生意,专门开了一家台球房,并且送儿子去上海接受系统的斯诺克专业训练。
生活困难的时候,家人甚至把房子卖了,来支持儿子打台球。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说: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孩子只有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了目标和方向,便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孩子一生的走向也会顺遂。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中说: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在实现梦想的路上给予支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