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会议回顾第三届ldquo中国礼仪
TUhjnbcbe - 2021/5/3 22:43:00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50706/4651048.html

年9月25日14:00-17:00,由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ICL)编辑部、《北京行*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三届“中国礼仪之争与中外交流”前沿工作坊在腾讯会议平台圆满举行。

此次工作坊有幸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和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李天纲带来精彩的主旨演讲;在圆桌论坛环节,则邀请到了肇庆学院汪聂才博士、北京行*学院王玲玲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袁朝晖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蒋向艳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王定安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宏超副教授、中南大学谭杰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张洪彬副教授、复旦大学王启元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郭建斌博士等学者参加。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纪建勋主持,全国各地师生余人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研究员

卓新平教授的主旨演讲以“基督教的神人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天人合一”为题,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卓新平教授通过翔实的文史典籍梳理并分析了中华核心信仰中的基本术语:*、神、帝、天、道。这些术语或从其最初含义中衍生出新的解释,或被额外赋予更多的蕴含。如“神”字原指社会地位较高者死后之**,后组成“天神”“神仙”“神道”等更为复杂的表达。同时,“帝”“天”“道”等术语的含义在中外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既有大相径庭之处,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帝”字在中国语境下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与西方Emperor之“帝”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老子关于“道”与天地自然关系的探讨则与西方“共相”(universalia)探究十分相似。

在第二部分,卓新平教授讨论了西方思想史上的“神”和基督教的神人关系。西方思想史上的“神”在多元中求相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基督教的上帝观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古希腊文化中理性思辨的上帝观念,二是希伯来文化中宗教信仰的上帝观念;前者使得上帝观念理性化、清晰化,后者承认上帝乃超越人的理性之外,指出理性之探的间接性和局限性。耶稣是神人之间的中介,是破解神人间无法沟通的解决办法,其神学意义集中体现在“上帝之道”和“基督教的十字架”上,包括神造人、神爱人等六个方面。在第三部分,卓新平教授梳理了中华信仰的核心价值“天人之合”,共有天生人、天爱民、天人感应、天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议回顾第三届ldquo中国礼仪